2009/11/24

健康檢查--解釋

-----
http://www.tmn.idv.tw/chiaungo/h-check/index.html

-----

檢查---骨質疏鬆症

骨頭是人體中最硬的組織。我們都知道,出了車禍或從高的地方摔下來的時候,骨頭會折斷,但在平常的生活動作中,我們很少去擔心骨頭會折斷。「骨質疏鬆症」是近來常聽到的字眼,即使沒有聽說過骨質疏鬆症的人,也知道老人很容易骨折的事實。這個老人容易骨折的原因,就是骨疏鬆症所引起的,這樣大家就容易瞭解了。骨疏鬆症就是骨頭變脆弱,變成很容易折斷的意思。

真的骨疏鬆症有那麼多嗎?根據中華民國老年醫學會的調查,台灣的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中,每九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而女性比男性多。六十五歲以上的女性,每四人就有一人發生骨質疏鬆症;停經後的婦女,約有百分之二十五會發生骨質疏鬆症。根據美國衛生部所發表的資料,在美國,每年有一百五十萬人發生骨折,而這些骨折大部分是因骨疏鬆症所引起的。在美國每年就為了這種骨折要花上一百三十多億美元的醫療費。

造成骨疏鬆症的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由許多種原因、因素湊合起來所引起的;其中包括有基因、性別、年齡、荷爾蒙、生活方式、飲食等等因素。

大家都知道骨頭是人體中最硬的組織,不過這是就骨頭的外殼而言;其實這個堅固的外殼裡面包的是血淋淋的紅色的骨髓,就是製造血液的地方。骨頭硬才能保護身體的其他器官,同時也支撐一個人的身體,使身體能自由活動及走動。骨頭的外殼,主要是由叫做「磷灰石」的骨質-鈣的磷酸鹽-所組成,所以會這麼硬。而人體中的鈣質的百分之九十九是儲存在骨頭和牙齒中,只有百分之一是在血液中流動。

鈣質雖然只有身體中總鈣量的百分之一的量在血液中流動,而其餘都在骨頭中,但這百分之一的微量鈣質卻對於心臟的搏動、肌肉的運動、血液的凝固都直接扮演著重要的調節角色。很微小的血清鈣的變化,就會給維持生命的功能帶來很大的變化影響,因此血中鈣量的調節機能是很複雜、微妙而且是很重要的。為了需要把血液中的鈣量,時常維持在很小的範圍內變動,副甲狀腺激素、甲狀腺激素、Calcitonin、Vitamin D、腎臟都參與這項工作,而骨頭則是很大的鈣的儲藏倉庫,有需要時就很快地釋放鈣出來以供備用。

這麼個很硬的骨頭怎麼會變脆呢?

骨頭中的鈣質每天都在儲存和流失的雙方向進行。

一個人在年輕時,每天儲存到骨頭裡去的鈣質的量和速度遠大於流失的量和速度。鈣質儲存到骨頭的速度和量在三十歲前後(平常說是三十五歲,其實正確年齡還不太清楚)時達到頂點,以後流失的量就變成大於儲存的量,因此骨頭從三十歲以後,就因為鈣質的減少而開始慢慢變脆弱。這種流失大於儲存的情形在女性較男性為明顯,尤其在停經後的女性更加明顯。骨頭的鈣質的儲存可以比喻做儲存退休金。當我們年輕時多儲存一些錢進去,年老時就可以有多一些儲蓄來供使用,同樣地,年輕時如果鈣質的儲存過少,當年老時就不夠用而很容易就破產(骨折)了。因此一般人以為骨疏鬆症的防治是老年人的事是錯誤的,防治應該從二十歲,就是年輕時就開始,不然就會太遲。

那麼所謂骨頭鈣質的儲存、流失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要知道骨頭的每一部份經常都在做骨質的重建工作,一個週期大約是一百天

1--骨頭裡有叫做「破骨細胞」的細胞,
當這些細胞接到副甲狀腺的信號時,開始在骨質上挖小洞。破骨細胞的動作使骨質(鈣質)開始流失,

2--接著就有叫「造母骨細胞」的細胞在小洞上補些叫做「類骨質」的物質
這樣,血液中的礦物質(鈣和燐)就在類骨質上面做填補工作而使其變成骨質。

3--人的骨頭一輩子一直在重複做這一種破壞和重建骨質的工作。

年輕時造骨能力較強,所以骨質一直增強,但到了年紀較大時,骨質的破壞工作會高於造骨工作,因此年紀較大後骨質就漸漸的變疏脆了。

所謂骨質疏鬆症就是骨骼內空洞太多,骨小樑量減少,骨骼密度降低,骨皮質變薄,單位體積骨骼所含礦物質量減少。

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機率,女性大於男性的四~五倍。女性體內有女性荷爾蒙(雌激素),而女性荷爾蒙具有防止鈣質流失的作用,但是停經後的女性因女性荷爾蒙沒有了,骨鈣質的流失也更加嚴重。年齡超過四十五歲的女性有一半的人患有骨疏鬆症,超過七十歲時有百分之九十的女性有骨疏鬆症。超過六十歲的女性有四分之一的人會有因骨質疏鬆症所引起的症狀,如:駝背、腰痠、背痛等。

據研究,白人和亞洲人的女性比黑人女性容易得骨疏鬆症。一般來說,體格細瘦、年老、更年期早到的女性,嗜酒、躺在床上較少活動、少攝取鈣質的人,以及服用甲狀腺荷爾蒙、類固醇的病人,都是比較容易引起骨疏鬆症的族群。此外,先天性的因素(如骨形成的頂峰期因人而異)佔有百分之六十的比率,因此有骨疏鬆症傾向的家族(如祖母、母親有駝背)的女性應該早在年輕時,就要多注意預防的措施。類固醇是對骨質的保存造成嚴重損害的藥物;接受類固醇治療的人,在六個月內會失去其骨質的百分之四十。如:氣喘、關節炎的病人,因為長期接受類固醇的治療,所以容易得骨疏鬆症。不過,雖然不多,有少數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在使用類固醇治療時,同時增加鈣質的攝取到每天 1500 mg、外加 Vitamin D 的服用時,可以防止骨質的流失。
骨礦物質密度 (BMD; Bone mineral density) 的測定︰

我們一直在說骨質如何如何的問題,那麼怎麼樣才能知道骨頭夠不夠堅固呢?骨礦物質的減少在做其他部位單純的X光線檢查時會無意中被發現,但如果特意想要用X光線查出骨質減少時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因為骨礦物質的減少須要減少百分之三十以上時才能照得出來,因此想利用單純的X光線檢查來照出骨質的減少並不是很好的辦法。雖然利用平常所用的單純的X光線攝影,是不夠敏感來判定骨頭的質量、密度,但現在已有同樣是利用X光線或超音波,而可以很敏感地來測量骨的質量的方法。這方法叫做「骨礦物質密度測量法」,並且也已經獲得美國的藥品食物檢驗署的認定,可以用來測定骨礦物質密度 (BMD; Bone mineral density)。可以使用的儀器越來越多、越新,現在,有如:除了普通X光片外有光子骨骼密度測定,雙光子骨骼密度測定,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 (DEXA;dxa;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超音波,定量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 (QCT) 等等。

測定的結果,需要跟年輕、同性別、同種族的健康人以及同年齡、性別群得來的標準值做比較,並且需要每次以同一類的測定儀器,來測定相同部位的骨頭才能做正確的比較判定。骨骼密度檢查不是只做一次就行,必須定期追蹤,最好能定期在同一院所,以同一儀器、在同一部位,做測定骨骼密度,如此才可以正確比較判斷出骨質流失情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經由骨質密度的測定,所測量出的T比數(對於年輕健康人所測的平均值的標準誤差數)或Z比數(對於同年齡群所測的平均值的標準誤差數),骨質密度分為三類:



(平常多用T比數)



1) T比數 > -l為正常,


2) T比數介於 -1 ~ -2.5 之間為骨質減少症 (osteopenia),


3) T比數 < -2.5為骨質疏鬆症 (osteoporosis)。



關於骨質疏鬆的治療因為不屬於本書的範圍,所以我們不談,但是接下去我們稍微來談一下在普通飲食生活習慣上我們可做到的預防事項。



1) 鈣質的平衡︰在前面已談過,骨質疏鬆症是骨質形成和骨質流失之間,失去平衡而流失多於形成時所發生的病症。所謂骨質是以鈣為主的礦物質所成,因此每天的鈣的供需量成為很重要的關鍵。但是這並不是說,每天攝取很高量或足夠量的鈣就可以,因為過多的鈣,如果不能吸收的話,不但沒有用處反而有害。那麼究竟每天應該攝取的鈣量是多少呢?雖然有關鈣從消化道吸收的過程機轉相當的複雜,但有關每天的需要量,醫界已有大概的共識。從前所提供的每天的需要量,現在被認為稍微低估了一些。

現在認為還有經期的女性,每天的鈣質的需要量為 1000 mg,而已停經的女性則需要每天攝取 1500 mg 的鈣質,才夠來維持鈣質在骨質的形成與流失之間的平衡,

但現在認為青春期的女性尤其要注意鈣質的每天攝取量 (1300 mg),因為女性的骨頭成長,在青春期達到最高點,因此女性在青春期 (13 ~16 歲之間) 應多攝取牛奶或乳酪製品。牛奶和養樂多每一杯約 200 cc ,約含 300 mg 的鈣,青春期的女性每天需要攝取 1300 mg的鈣,因此他們需要每天喝約五杯的牛奶或養樂多,當然有攝取其他來源的鈣質的時候,這個量就可以減少。現代的女孩子因為怕多攝取脂肪變胖而不敢多喝牛奶轉喝其他飲料,這是不好的習慣,其實脫脂的牛奶只含少量脂質。在年紀大的婦女,如果她本來鈣的攝取量就不夠的時候,可以多攝取一些含鈣量多的食物,如:牛奶、養樂多、豆腐等食物。

2) Vitamin D:談到鈣質的攝取時,我們可不要忘記 Vitamin D 的重要性。因為為了要從消化道攝取鈣的時候,需要Vitamin D 的同時存在才能吸收鈣質,如果沒有 Vitamin D 的存在時,即使有過多的鈣質都沒有用,因為沒有辦法從消化道把鈣質吸收下來。

人體的 Vitamin D 的來源有二種,一種是來自食物中,另一種來源是接受陽光的照射後,在體內自己生成的。因此少晒太陽的人常缺乏 Vitamin D ;如常躲在屋裡的人,行動不方便的人因晒太陽的機會少,自然都常缺乏 Vitamin D,因此這些人常需要比平常人多吃一些富於 Vitamin D 的食物。如沙丁魚、鯖魚、鱈魚、牛奶等食物中有較多的 VitaminD 含量。如果想要用維他命丸來補充時, Vitamin D 的含量需每天在 800 單位以上。

如果想要知道一個人體內的 Vitamin D 量夠不夠時,可以測定血清中的 25OHD (25hydroxy vitamin D) 的濃度,如果 25OHSD 小於 20 ng/ml 時,每天需要服用 800 單位的 Vitamin D 來補充,如果少於 15 ng/ml 時,則每星期需要補充 50,000 單位,持續補充六到八個星期。停經後的女性則每天需要 400單位來補充。話又說回來,攝取過量的 Vitamin D 對於身體也是不好的,因為攝取過量的 Vitamin D 時,反而會使骨質的流失增加,不但會使骨質疏鬆症更加嚴重,還會使血液和尿中的鈣質過高,以致引起腎臟或尿路的結石。


3) 運動︰這裡所說的運動倒不是什麼特別的運動,而是平常的載重運動-使身體抵抗地球引力的動作-如:走路、慢跑就是。有很多報告指出,骨質量和肌肉的量有正向的關係。當肌肉的量增加時,骨質量也隨著增加,因為運動時肌肉會加壓在骨頭上,因而促進骨質的形成。另外,當肌肉強壯的時候,摔倒的機會自然會減少,隨著骨折的機會也會減少。因此,不但在年輕時要多運動以增加骨質的生成外,到了年老時,也須做適當的運動,以減少骨折的機會。


總而言之,骨質疏鬆症的防治並不是到了年老時才要做,應該從年輕的時候就要開始。年輕時須注意飲食的平衡,多攝取鈣質和維他命D,多運動,多晒陽光,這樣可以在年輕時多儲備一些鈣質在骨頭中,做為年老有需用時,有更多的儲蓄、老本(或可以叫做骨本)可用。現在的女性因愛慕修長燕瘦,常有不當的節食或偏食,以致有各類營養份攝取量的不平均或不夠的情形,沒有考慮到年老時會發生的骨疏鬆症,屆時要補救,也補不回來,後悔已莫及,年老徒傷悲。

脂質檢查-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中性脂肪)

***********

脂質檢查是一組要測定預期哪些人有發生心臟疾病或中風(腦血管障礙)的危險的檢查的組合,它平常包括有「膽固醇總量」、「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四項檢查,所以脂質的檢查跟一般的實驗室檢查不一樣,並不是要判斷或診斷有什麼疾病的檢查而是預期將來會有極大可能因血管硬化而發生心臟病或中風的一組檢查。另外近年來有一項檢查也被認為可以預期是否會有因血管硬化而發生心臟疾病或中風的危險,叫做「高敏感 C 反應蛋白」。


一般大眾對健康的常識提高以後,很多人一到醫院就診就要求醫師說要檢查【血油】,就是要檢查血液【膽固醇】的意思,知道多一些的人就會進一步要求加上【三酸甘油脂】的檢查。其實真正知道為什麼要檢查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目的、意義的人並不多,而這兩項檢查也不是真正直接能反映出是否容易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危險的檢查。

有一些人認為膽固醇總量或三酸甘油脂高的時候會引起血管硬化,這卻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結果。血液膽固醇總量高的時候將來比較容易【血管硬化】,沒有錯,是可能原因之一,但是膽固醇總量並不是血管硬化的罪魁禍首,因為「膽固醇總量」包含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這兩種膽固醇對於血管硬化有剛巧具有相反的作用,好的和壞的。此外,這些人來醫院要求檢查的人常常是因為有脖子僵硬或全身酸痛或無力等症狀而來,而他們以為這些症狀是因為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升高所引起的症狀,其實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就如上面所說「脂蛋白」有「好的」和「壞的」,「高密度脂蛋白是好的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壞的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對於血管的維護是必需的,低密度脂蛋白則會促進動脈硬化,所以當我們檢查和注意血中的膽固醇時,不要只關心膽固醇總量的高低,還要注意是哪一 種膽固醇增加或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才是促進謝管硬化的罪魁禍首,但是其他三種脂質都有連帶關係。

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長時間升高時,會引起血管的硬化,而血管硬化後更會引起高血壓、心臟病(心肌梗塞)、腦血管障礙(出血、梗塞)及腎臟衰竭等疾病。

大家都知道這些疾病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因此大家會特別去關心會引起這些疾病的血液中脂質的高低是可以了解的,但是大家卻忽略了,除了血液中的高脂質濃度外,還有本態性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抽菸、家族性高血壓等都是引起血管硬化的更重要的原因,所以為了預防血管硬化,不只要關心血液中的脂質的高低,還須要時常注意有沒有與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疾病有關的症狀,儘量早期發現這些疾病而做適當的治療不讓它加重才是更重要的。

還有,這些只關心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高低的人,卻不知道一件很重要的事實,就是不知道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是一種很重要的維持生命所需的營養物的事實。有些人更以為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越低越好,甚至以為零最好,其實膽固醇還是構成和維持正常血管壁不可或缺的物質,簡單的說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不管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好的,維持正常量才是最好的。

大家都知道人體的三大營養素是(一)碳水化合物(二)蛋白和(三)脂質。我們每 天都需要從飲食的食物中攝取這三大營養素來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能量,也就是維持生命的持續和每天的正常功能。

脂質就是油脂或脂肪的意思,在前面我們一直在談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是脂質的一種。

我們每天所吃的動物脂肪和植物油脂從消化道被吸收後,在人體內遭分解後再合成變成人體所需的新的脂質。脂質不溶於水,因此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和磷脂質等脂質由消化管吸收到淋巴管中再經血流搬運到肝臟後需要先和蛋白結合成為複合體狀態,使其變成水溶性,才能再由肝臟運輸到到各組織中去做為維持生命的材料。

這種脂質和蛋白的結合體叫做脂蛋白 (lipoprotein),而與脂質結合的蛋白特別叫做去輔基蛋白 (apoprotein)。脂蛋白因其比重的不同而可分為五種:乳糜微滴 (chylomicron)、極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中間密度脂蛋白 (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 IDL)和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脂蛋白因其比重的不同而可分為五種
乳糜微滴 (chylomicron)
極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中間密度脂蛋白 (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 IDL)
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在前面我已說過,脂質是維持生命不可缺的三大營養素之一。

三酸甘油脂和游離脂肪酸是人體能量的重要來源;
膽固醇則為構成細胞膜的一重要成分,也是要生成膽汁酸,類固醇荷爾蒙(steroid hormone) 和維他命 D 的重要原料。

雖然,一般人都以為血中脂質濃度高就不好,但由上面所說我們也應該了解到,脂質還是身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營養素而有其重要的用處。因此,血中的濃度,過高或過低都不是好現象。

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來源,一部份是從食物中吸收過來,如食物中的肉類、蛋、和乳類製品都是他們的來源,另一部份則在肝臟中生成,其中膽固醇則由 acetyl-co A 生成。為了評估脂質對於身體的影響及疾病病型的診斷,平常我們測定血中下面四項脂質的血中濃度及加上血脂質的電泳分析做為正確評估診斷的依據。

(甲)血脂肪生化學測定:

(一)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otal-C)

(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esterol, HDL-C)

(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四)三酸甘油脂 (triglyceride, TG)

(乙)血脂質電泳分析:血脂質的電泳可將血脂質分為四部分:



(一)α(HDL)

(二)pre-β(VLDL)

(三)β(LDL)

(四)原點(乳糜微滴)

臨床上血脂質蛋白的大致的濃度也可以從一、總膽固醇,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三酸甘油脂的濃度的測定就可以計算出來。計算方法如下:



總膽固醇 = HDL- 膽固醇 + VLDL- 膽固醇 + LDL- 膽固醇



VLDL-膽固醇 = 三酸甘油脂 / 5



LDL-膽固醇 = 總膽固醇 - HDL- 膽固醇 - 三酸甘油脂 / 5



不過當三酸甘油脂超過 (400 mg/dl) 時這一種換算方式就不適用。



高脂質血症(高脂蛋白血症)的分類:



人類血液中的脂質有四種,其中主要的兩種是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中性脂肪),另外還有兩種就是磷脂質和游離脂肪酸。

對臨床病狀會有影響的是前面兩種,因此臨床上就以這兩種脂質的變動的不同來分類高脂質血症。因血液中的脂是以跟蛋白結合的狀態存在,所以高脂質就是等於高脂蛋白,兩者所表示的是相同的意思。

高脂質血症的分類及診斷:


高脂質血症的種類可以依據上表的內容,由上升脂質或脂蛋白的種類的不同而分為五種,也可以因致病原因的不同而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平常在臨床上所看到的病例以屬於"續發性"的為多。

所謂"續發性"是有本病,之後因本病而引起高脂血症的情形。
各器官的疾病都有可能引起高脂質血症,所以要治療"續發性高脂質血症"應該先從本病的治療下手,但平常有不少病人不知其中道理,只要求降低血中的脂質而對本病卻沒有好好兒去治療,所以高脂質血症一直都不會好下來。不但如此,有時候還會加上因降低高脂質血症的藥物的副作用以致病上加病而不知。

譬如很多糖尿病病人都會有血脂質升高的症狀,但因沒有對糖尿病做嚴格的治療,高脂血症也一直都不會好。還有很多病人一直嗜酒因此血中的三酸甘油脂也一直都居高不下來。當這些病人把糖尿病控制得很好或戒酒時,高脂質血就好下來根本就不需要服用降低血脂質的藥物而傷害到肝臟。

又如在前面提過,臨床上所碰到的高脂質血症以續發性的人為多,所以應該先考慮是否有糖尿病、嗜酒、腎臟病、食物攝取過多等情形。如果有的話應該先控制好本病看血脂質會不會下降後才考慮有沒有需要使用降低高血脂的藥物。如果先確定沒有其他疾病或嗜酒、飲食過多時那就應該考慮是否屬於原發性的高脂血症,這時應該找高脂血症的專家做專門性詳細檢查,診斷是屬於哪一種型的原發性高脂血症再來決定使用適當的降低血脂質的藥物。



原發性高脂血症的基因型分類:

原發性高乳糜微滴血症

家族性脂蛋白脂質酵素缺乏症

去輔基脂蛋白 CII 缺乏症

原發性 V 型高脂血症

原因不明高乳糜微滴血症

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症

家族姓高膽固醇血症

家族性複合性高脂血症

特發性高膽固醇血症

內因性高三酸甘油血症

家族性 V 型高脂血症

特發性高三酸甘油血症

家族性 III 型高脂血症

原發性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症

血中各種脂質的參考值

1)總膽固醇:

參考值:130~230 mg/dl

參考質:200 ~ 240 mg/dl時:中等度危險

參考值:> 240 mg/dl 時:高度危險

血中總膽固醇的濃度因性別,年齡,及食物的種類的不同而不同。嬰兒則約為 70 mg/dl,跟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男性在四十到五十多歲時達到最高值,以後漸漸降低。女性在停經後開始增加,在六十多歲時達到最高值,以後漸漸降低。飲食的影響不多,但繼續攝取高熱量或高脂肪性飲食時,會增加。

2)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參考值:男性:30~65 mg/dl, 女性:35~70 mg/dl

是好的脂蛋白:當 > 65 mg/dl時,可以預防動脈硬化 可以預防動脈硬化

3)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參考值:150 mg/dl 以下

是壞的脂蛋白:會促進動脈硬化

4)三酸甘油脂(中性脂肪):

參考值:150 mg/dl 以下

還沒有證據直接會促進血管硬化,但是跟會促進動脈硬化的其他脂質、肥胖、糖尿病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150 ~ 199 mg/dl: 輕度上升

200 ~ 499 mg/dl: 高度上升

> 500 mg/dl:及高度上升

5)超低密度脂蛋白(VLDL):

絕大部分是三酸甘油脂,平常以triglyceride/5 來計算,但是當triglyceride > 400 mg/dl 時就不準了。

動脈硬化指數

有所謂動脈硬化指數來表示是否較容易變成動脈硬化,但因測定上的錯誤和須做詳細的分項解釋考量,所以只能當做粗略的參考而不是絕對的。應該請專家就各項數值做分析。

動脈硬化指數=總膽固醇 - HDL- 膽固醇/HDL-膽固醇 (<3.0以下為正 常)

=總膽固醇/HDL- 膽固醇 (< 3.1 - 5.1 以下為正常)

臨床上常見到高脂質血症

1)高膽固醇血症:

血中總膽固醇增加

可分為如下幾類型:

原發性(本態性,原因不明):

家族性(遺傳性):

續發性: 糖尿病,甲狀腺機能降低症,腎臟症候群,多發性骨髓腫,藥物(利尿劑,口服避孕 藥,腎上腺皮質荷爾蒙,精神科的藥)



就如上面所說脂蛋白有好的和壞的,高密度脂蛋白是好的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壞 的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對於血管的維護是必需的,低密度脂蛋白則會促進動脈硬化 ,所以當我們檢查和注意血中膽固醇時,不只要注意總膽固醇量的高低,還要注意是哪一 種膽固醇增加或減少。





高膽固醇的治療:

應注意下面幾項:



應先查明是哪一種原因所引起的。

應從食物療法開始,因為藥物都有副作用,並且須長期使用,所以為避免副作用,應該當食物療法無效時才做藥物治療。

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脂肪性食物,尤其是動物性脂肪

蛋黃類,海產,魚卵,乳類製品,肝臟等動物內臟

脂肪類食物中,增加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豆類食物),減少飽和脂肪酸(肉 類,奶油,乾酪)

2)高三酸甘油脂血症

血中三酸甘油脂增加

與高膽固醇血症同樣,可分為如下幾類型:

原發性(本態性,原因不明):

家族性(遺傳性):

續發性: 糖尿病,甲狀腺機能降低症,胰臟炎,腎臟症候群,尿毒症,多發性骨髓腫,藥物(利尿劑,口服避孕藥,腎上腺皮質荷爾蒙,精神科的藥),食物,酒類飲用等與高膽固醇血症相類似的原因所引起





高三酸甘油脂血症的治療:

也應先查明原因,也是應該從食物療法做起。所謂高三酸甘油脂血症的食物療法是除了少吃動物脂肪外,應積極避免酒精類飲料和食品,也應該少吃澱粉類,並多做運動來消耗能量。如果有糖尿病的時候,應認真做正確完整的治療,如果糖尿病沒有控制得好,服用多少降血脂質的藥都是沒有用的,血中的三酸甘油脂是不會下降的。高血脂質的藥物療法應留在食物療法和糖尿病的治療後才使用。血中的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時候會引起胰臟炎。

現在有很多病人一看到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高,不去考慮上面所說的各種原因,馬上 就要求藥物治療,這是很不對的做法,他們可能不知道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比高脂質血還要緊。尤其在年紀高的人更應該先注意其他促使動脈硬化的原因。





3)高敏感C-反應蛋白

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的檢查近來被認為可以做為預期罹患心臟疾病危險的指標性檢查。

痛風治療

痛風治療


痛風的正確治療觀念,痛風不只是一種關節會疼痛的疾病而已,痛風是一種警告的訊息,它警告人體內對於尿酸的新陳代謝產生了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警告人體內過多的尿酸正在一步步地沈積到身體各個部位,包括內臟各個器官都可能會受到尿酸結晶的沈積而受傷害,其中尤其是以腎臟功能受尿酸結晶影響最大,因此,痛風的治療觀念不應該只是在治療關節的腫痛,更重要的是要長期將體內尿酸值控制在正常範圍,才不會讓過多的尿酸到處結晶沈澱在身體各個部位造成不可恢復的傷害,「早期發現,持續治療」是面對痛風所應該具備的最正確觀念。



由於痛風及高尿酸血症是一種全身性新陳代謝的疾病,治療的重點不只在止痛,最重要的是把痛風的元兇「高尿酸血症」控制在一個範圍之內,以免發生致命的合併症
因此痛風治療的目的有二點,一是防止痛風發作,以便過正常人的生活。
                                                    二是預防合併症,尤其是腎臟、心臟及腦血管疾病

依照這個原則,治療痛風主要有四個重點:

一、消炎止痛劑:
急性發作期必須服用止痛劑,以使關節發炎快速控制下來;但是有胃潰瘍或腎臟功能不佳者則必須小心使用。

二、秋水仙:
對於急性痛風發作非常有效,但是毒性甚多,容易引起拉肚子、嘔吐等腸胃不適症狀

三、類固醇:
只有在上述兩種藥物都無效或禁忌時方可使用,但容易有月亮臉、骨質疏鬆症、腎上腺功能抑制等副作用,必須在醫師指示下小心使用。

四、降尿酸藥物:
大致可分為抑制尿酸合成促進尿酸排泄兩類藥物,是長期根本控制血液尿酸值的藥物。



日常生活中預防痛風的方法:

一、平常養成多喝水的習慣

二、不做過度激烈的運動

三、生活作息要正常

四、避免過度壓力的工作

五、保持適當的體重、避免肥胖

六、定期檢驗血液尿酸值

七、少吃含大量普林的食物。

八、忌吃過鹽;有研究指出,鈉會促進尿酸沉澱。

九、勿暴飲暴食或肌餓過度。

十、多吃鹹性食物,以促進尿酸溶解、不易沉澱。

痛風飲食菜單


痛風在以往被視為富貴病,因為昔日它最容易發生在常吃大魚大肉的貴族或有錢人身上。今日痛風已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卻是應酬族、酒仙、肥胖人士常見的健康問題。一般健康的人雖不需因為害怕尿酸的上昇而不敢吃這個不敢吃那個,但藉由定期的健檢知道自己尿酸的狀況卻是必要的。尿酸高不高,「感覺」不到也不是聞聞小便的味道就知道是需要驗血(記得不是驗尿),才會明瞭。



飲食原則:

1.一般正常飲食每天約含有600~1000毫克之普林。

2.急性痛風發病期應儘量選擇普林含量低的食物,蛋白質最好完全由蛋類、奶類及奶製品供給。

3.儘量維持體重在標準範圍內,體重過重時應慢慢減重,每月以減輕一公斤為宜,但急性發病期則 不宜減重,避免暴飲暴食。

4.每日應喝水3000cc以上,以幫助尿酸鹽排出,並防止腎結石的產生。切記不可憋尿。

5.僅量避免飲酒,尤其是啤酒,咖啡及茶可適量飲用。

6.避免攝食肉湯或肉汁(因為經過長時間烹調的肉湯或肉汁,通常含有大量溶出的普林)食慾不佳時,需注意補充含糖液體,以避免身體組織快速分解,誘發痛風。

7.多吃維生素B、C含量豐富的食物,可促使組織內瘀積的尿酸鹽溶解。

普林食物分類





高普林食物

150~1000毫克/100公克

(肉類)︰雞肝、雞脾、鴨肝、豬肝、豬小腸、豬脾、牛肝、腦髓。

(魚類其製品)︰馬加魚、白鯧魚、鰱魚、虱目魚、吳郭魚、皮刀魚、烏魚、魚勿仔魚、鯊魚、海鰻、沙丁魚、小管、草蝦、牡蠣、干貝、烏魚皮、蚵、四破魚、白帶魚、小魚干、扁魚干。

(豆類)︰黃豆、發芽豆類。

(蔬菜類)︰豆苗、黃豆芽、蘆筍、紫菜、香菇。

(其它)︰肉汁、濃肉湯、牛肉汁、雞精、酵母粉。



中普林食物

25~150毫克/100公克

瘦肉、乾豆類、海產類、家禽類、蘆筍、花菜、魚卵、菠菜、菇、麥片。



低普林食物

0~25毫克/100公克

蔬菜、蛋、水果、飲料、五穀、牛乳、乳酪。



(1)高普林食物不可以食用,並少用調味少飲酒。

(2)中普林食物,急性疼痛時不可食用,平時酌量減少食用。

(3)低普林食物,可任意食用,平時多飲果汁、開水,以利尿酸之排泄。

如何降低三酸甘油脂

三酸甘油脂的標準值


跟據行政院衛生署,國人的成人血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濃度有以下標準

理想濃度 邊際高危險濃度 高危險濃度

總膽固醇:(非禁食) <200mg/dl 200~239mgl/dl >=240mg/dl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禁食12小時) <130mg/dl 130~159mg/dl >=160mg/dl

血液三酸甘油酯:(禁食12小時) <200mg/dl 200~400mg/dl >400mg/dl



如何降低三酸甘油脂

1、控制體重可明顯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酯濃度。

2、多採用多醣類食物,如:五穀根莖類,並避免攝取精製甜食、含有蔗糖或果糖的飲料

3、可多攝取含ω-3脂肪酸的魚類
                                                                 例如:秋刀魚、鮭魚、日本花鯖魚等。

4、不宜飲酒。

5、控制油脂攝取量,少吃油炸、油煎或油酥的食物,及豬皮、雞皮、鴨皮、魚皮等。

6、烹調宜多採用清蒸、水煮、涼拌、烤、燒、燉、滷等方式。

7、少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8、常選用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及全穀類。

9、烹煮食物以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如紅花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含 最高的亞麻油酸

10、限制每天不超過兩罐酒精飲料,適量之酒精約20-30公克。

11、適當運動除了讓我們身材好,更能增加健康,降低身體脂肪量。



如果膽固醇值是250mg/dl以下,可以採用以上的飲食、運動治療,改善生活習慣;但如果膽固醇超過300mg/dl,或者出現高血壓、心臟病者,建議去看診,請醫生評估,是否以藥物來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因為膽固醇細分還有高密度及低密度、高低比,治療約3個月後建議再去抽血檢驗是否有改善

膽固醇過高食譜

食 物 名 稱 含毫克數 食 物 名 稱 含毫克數 食 物 名 稱 含毫克數


豬 腳 蹄   6200 ----花 枝 180 ------鴨 70~90

豬      心  4200 ----蛤      180  ------雞 60~90

安 鶉 蛋  3640 ----蟹      164 ------鯇 魚 90

豬     腦  3100 ----蝦      154 ------鯽 魚 90

牛    腦  2300 ----臘 腸  150------ 比 目 魚 87

蛋   黃  2000 ----豬 腸  150 ------鮭 魚 86

魷   魚 1170---- 豬  肚 150 -------草 魚 85

羊  肚  610 -----牛 肚  150--------綿 羊 肉 70

魚 肝 油 500 ---牛 心 145 --------兔 肉 65

青     蚵 454---- 干 貝 145 --------鮪 魚 65

蜆         454 -----沙 丁 魚 140 -----曹 白 魚 63

全    蛋 450 -----小 牛 肉 140 -----山 羊 肉 60

豬  肝 420 -----芝 士  140 ---------瘦 豬 肉 60

牛 腰 腎 400 ---豬 肉 126 --------巧 克 力 60

豬 腰 腎 380 ***肥 牛 肉125----- 鱒 魚 55

牛 肝 376***** 鯧 魚 120 ---------羊 肚 41

墨 魚348 *****鴿 子 110 ********魚 丸 33

大 蝦 320***** 豬 油 110 ********鱈 魚 30

奶 油 300****** 牛 油 110 ********海 蜇 24

白 帶 魚 244 ****牛 肉 106***** 牛 奶 24

烏 魚 子 240*** 豬 排 骨 105 ****速 食 麵 18

蛋 糕 190 ---火 腿 100 ---------脫 脂 奶 2

鰻 魚 186 *****羊 油 100 ****海 參 0

鮑 魚 182 *****黃 魚 98 ******蛋 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