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4

酸性體質易致癌?人體酸鹼理論的是非真假

酸鹼說改變了現代人生活




  一個關於人體健康的新理論正逐漸流行,那就是人體酸鹼論。這一理論認為,人類的大部分疾病都是因為“酸性體質”造成的,這些疾病涵蓋了當前幾乎所有的常見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並且說大部分癌症患者的體質都是酸性的,因此提倡人們食用“鹼性食物”。這一理論的出現,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和信任,成為他們奉行的金科玉律。



  ●一封關於人體酸鹼與健康的電子郵件為何能在網絡上廣泛流傳



  ●酸鹼理論始作俑者真實身份是誰



  ●酸鹼理論在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



  記者追蹤“酸鹼說”郵件的源頭



  有讀者向記者透露,他頻頻接到一封郵件,都是朋友之間轉來轉去轉到他這裡的。郵件標題上就講,這是一封教人健康知識的郵件,請發給你認識的人,如果照此做了,那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記者調查發現,很多人都收到過這封電郵。



  郵件的內容是,台北一位年輕的張先生不幸患了癌症,肺部長了如小孩拳頭一般大的腫瘤,就在絕望之時,張先生遇到了台灣馬偕醫院的前任院長呂革令博士,呂博士說他“發現癌症病人血液檢查的結果百分之百都是酸性反應。長期素食、且生活接近自然的佛寺僧尼,由於體質都偏屬優質弱鹼性,所以尚沒有發現罹患癌症的病例”。因此,呂博士大膽地斷定,在弱鹼性體質的狀態下,癌細胞是無法生長、甚至是無法生存的。呂博士建議張先生少吃酸性的葷食類,多吃鹼性食物,另外可吃綠藻和帶殼菱角湯,改變體質,如果五年內不死就沒問題了。結果五年后,張先生的腫瘤真的消失了。於是,張先生就為呂博士廣為宣傳這一理論。現在很多網絡轉載的理論都是從這一郵件中選摘而來的。比如測試人體酸鹼度的測試題目,哪些食物屬於酸性,哪些屬於鹼性,在這封郵件裡都有。



  那麼,這封郵件又是從哪裡轉來的呢?經記者查詢,此郵件內容和《遠離惡習成就新生活:毀人一生的99個壞習慣》一書中的一個章節幾乎一模一樣,該書的作者署名為金海。但是記者向出版此書的出版社打聽,卻沒有獲悉作者的真實身份。



  又是一個身份成謎的“名著”作者



  無獨有偶,在一本名為《找對病源,鹼回命》的書中,記者也看到了類似的說法。該書在內容簡介中就說,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澤文正也做過一個實驗,找100個癌症患者抽血檢查,結果100個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也就是酸性體質。酸性體質會使人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痛風、腫瘤、癌症以及常見的骨質疏鬆症、痴呆和少兒發育等,都與體質酸化有關。



  該書作者的身份介紹為專業從事醫療保健工作十余年的醫生,記者試圖聯系他,但遭到了拒絕。據該書編輯劉女士稱,這書賣得挺火,作者為成都某中醫院的醫生,但她既不知道作者的真實姓名,也不知道其具體工作單位,更沒有見過面,他們之間的聯系是通過他人進行的。但是,劉女士一直強調“這很正常”。



  同時,記者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卻驚奇地發現,對於同一個“酸鹼平衡理論”的提出者,居然也有三種說法。先是有報道說,江蘇南通雙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梁雙林在2001年提出了“酸鹼平衡”的理論,也有人說,謝勤教授是人體體液酸鹼平衡理論的倡導者、中國首部酸鹼平衡理論的專業書籍的作者,還有人說元素與酸鹼平衡理論是由元素平衡專家許慶國提出來的。真是眾說紛紜,讓人一頭霧水。



  不求甚解的酸鹼生活——一個鐵杆挺鹼派的尷尬遭遇



  酸鹼理論還真的影響了不少人,在記者身邊,就有很多人相信這一理論,小艾就是其中之一。



  小艾是一名白領,工作之余經常會到一些健身館鍛煉,做SPA、瑜伽等,健身館的教練就提倡他們這些學員要多吃鹼性食品,如水果、蔬菜等等,而少吃酸性食物,比如肉類、禽類等。小艾覺得這一理論聽上去挺新鮮的,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都市人的飲食潮流,不管是從醫學還是營養學角度講,人本來就應該多吃水果和蔬菜,這肯定是沒錯的。於是,她就開始關注這一理論。



  在網上,小艾還搜到很多關於這一理論的延伸內容,講得也都頭頭是道。比如說,人體正常pH值為7.35-7.45,平均為7.40,呈弱鹼性,而低於7.35這個數字就是酸性體質﹔酸性體質是因為現代人攝入魚、肉、禽、蛋、大米等大量酸性食物,使得體內pH值降低,導致了一些現代病的產生,像是無緣無故出現身體疲勞、記憶力減退、腰酸腿痛、頭昏、失眠、便秘等症狀,但是到了醫院又檢查不出什麼毛病。這些理論都是一些國際著名專家提出的,比如日本教授等。不僅僅有理論,還有一些測試項目可以檢測自身的酸鹼度,比如做一些測試題目,或者用PH試紙測試尿液等。小艾兩項都測試了一下,發現自己還真是酸性體質,從此對這一理論深信不疑。



  通過網絡購物,小艾買了一台可以生產鹼水的儀器,專門用來生產鹼水喝,還改變了飲食,從葷食主義改成素食主義。但是小艾的這個改變給朋友們帶來了很多麻煩,一到朋友請客吃飯時,小艾的要求是最苛刻的,葷菜一點不吃,油膩的甜食點心不吃,不喝酒,喝水也不喝碳酸飲料,就是礦泉水也要喝鹼性的水,一桌飯菜,基本沒幾樣是她能吃的,弄得請客的朋友不好意思,她自己也沒吃飽。以前,喜歡美食的小艾可是大家心目中的鐵杆飯友,可是后來,朋友們漸漸都不帶她吃飯了,省得大家尷尬。



  從無葷不歡到強迫吃素



  除了小艾這些年輕人,很多中老年人也對酸鹼體質論深信不疑。趙先生就是如此。



  去年上半年,趙先生因檢查出了高血糖,醫生讓他多注意身體。回家后,家人就對他的飲食開始控制,讓他少吃油膩的東西。妻子無意中從電視上看到一則健康廣告,廣告中的專家說人要多喝鹼水,保持體內的弱鹼性,人患上高血脂、糖尿病等主要原因就是吃了太多酸性食物,並且現場比對了正常人和病人的體液酸鹼度。妻子看廣告說得挺有道理,於是就開始強迫他隻能吃蔬菜水果,並且為他買了很多鹼水喝,以及一些鹼性的保健品。可是趙先生是無葷不下飯的人,但為了健康,每天隻能硬著頭皮吃一些又寡又淡的蔬菜,以前的他從來不喜歡吃水果,但如今在老婆的“逼迫”下也隻好勉強吃幾口。於是,趙先生整天直嘆這種和尚日子太難熬,真不知道是誰提出這麼一個“整人”辦法的。



  那麼,這一理論到底有沒有科學性?



  南京名醫遇到了新問題——中醫名家差點被病人“雷倒”



  28歲的史小姐工作很忙,經常要在各地飛來飛去,競爭的壓力和緊張的生活,讓她嘗到了亞健康的滋味,動不動就感冒,食欲也不佳,常常失眠。有一次,她們公司招待外地來的客戶,在飯桌上,大家免不了要談起保健方面的話題。鄰座的一位女士說,“你知道你為什麼會亞健康嗎?那是因為你是酸性體質的人。酸性體質的人基本上都會得亞健康。”



  “我是酸性體質?”頭一次聽說這個名詞,史小姐大為驚訝。鄰座的女士告訴她,“不信,你就到網上查查,現在非常流行的保健方法。”晚上回家后,史小姐迫不及待地上網查詢。果然,網上有很多關於酸鹼體質和酸鹼食物的介紹。而且再一問,她周圍注重食物酸鹼度的人還有不少。她開始相信這一理論了。



  從那以后,史小姐在日常飲食中就特別注意“酸鹼搭配”。她想,既然自己是酸性體質,那麼酸性的食物就不能多吃。但有一點,她一直搞不明白,按照網上的說法,葡萄屬於鹼性食物,但葡萄吃多了,胃酸好像也會多。史小姐變得越來越糊涂,她決定找醫生咨詢,看看醫生能否給她一個明確的回答。



  “醫生,我是屬於酸性體質的,您看,該吃哪些食物呢?聽說如果糾正‘酸性體質’就可以預防慢性病,那我經常吃小蘇打,是不是就能預防很多病呢?”當她跟王挺醫生提出這些問題時,王挺一時還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了。



  南京市中醫院養生康復中心主任王挺,也是金陵名醫館主任,他是一位中醫名家,多年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對多種慢性疾病有較為豐富的臨床診治經驗。在被問到對酸性體質有多少了解時,他認真想了一會,笑了,“我也是前幾年從媒體上看到這些名詞的,這些說法應該是民間的說法。在主流醫學上,並沒有酸性體質、鹼性體質的專題。”



  王挺說,按照媒體上的有關酸鹼體質的說法,這些內容應該是屬於“基礎生理學”的范疇。凡是醫學院校的學生,都要上這門基礎課的,“但不論是我上學時候學的基礎生理學教科書,還是現在醫學院校學生學的基礎生理學教科書裡,都沒有有關酸鹼體質方面的內容。”



  所以,當有些病人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時,他也隻能這樣回答,“目前醫學上還不承認這些說法,既沒有關於酸性體質鹼性體質方面的專題試驗研究,也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論文。”



  體檢說明人的健康狀況跟酸鹼度沒有必然關聯



  王挺主任的反應非常有代表性。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即使在醫學上非常有建樹的專家,當聽到酸性體質、鹼性體質的說法時,第一反應都是自己是不是落伍了。



  南京市第一醫院腎內科副主任楊江生告訴記者,他在第一次聽到酸鹼理論時,開始也是非常驚訝,以前他從來沒有聽說過啊,難道是一門新的科學理論?於是他開始尋找這方面的資料來研究。在網上他發現這種理論鋪天蓋地,很多健康網站也都以科普的方式推薦這些理論,但是在他看來,這些理論雖然看上去煞有介事,但總感覺太過片面,而且有些地方講得根本不符合醫學常識。並且楊醫生還發現,一般提出這些理論的大多會附加一些保健品廣告或者某位醫生的門診熱線,不太可信。



  而且楊醫生說,郵件中所說的僧尼因為素食,身體都處於優質弱鹼性的說法也值得商榷,因為他也曾為一些僧人體檢過。結果他發現,這些僧人身體確實屬於弱鹼性,但他們的身體狀況並不像呂博士說的那樣“優質”,相反,有些僧人因為長期素食,有些營養缺失,容易貧血,也容易出現所謂酸性體質易出現的疲乏犯困等症狀,而且還容易患上一種低蛋白血症。



  酸鹼體質到底是怎樣確定的?酸鹼平衡理論真的對健康有益嗎?難道這世上還真的有酸人和鹼人之分?記者找有關專家學者展開了更深入的調查。

人體酸鹼理論的是非真假




  酸鹼性體質之說的強勢宣傳下,越來越多的人雖然也感覺它說不清、有時也會自相矛盾,但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都逐漸接受了它。對人體健康而言,這到底是福是禍呢?



  ●酸性體質和癌症到底有無因果關系



  ●人體的酸鹼度自己能不能測定



  ●常吃鹼性食物就長壽且生兒子嗎



  人體酸鹼度的秘密在哪裡



  世界上到底有無“酸人”



  對於酸鹼性體質的說法,江蘇省中醫藥領軍人才、江蘇省中醫院腎內科主任孫偉教授表示,在現代醫學中根本沒有這些詞。



  孫偉教授說,正常人體內的酸鹼度(pH值)穩定在7.35-7.45之間,是偏鹼性的,之所以這麼穩定,原因在於人體有三大調節系統,分別為體內緩沖系統調節、肺調節、腎臟調節。在體內緩沖系統調節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氫鹽系統,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體內酸多了,有鹼性物質來中和﹔鹼多了,又有酸性物質來中和。而肺調節,就是當體內酸性物質增多時,人會加快呼吸,將酸性的二氧化碳更多地呼出去,反之則呼吸變緩。腎臟也很重要,它能吸收鹼性的碳酸氫鹽,並排泌酸性產物。



  人體的血液不可能靠吃、睡就“變酸”,隻有當以上三大調節系統出了問題,比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情況下,人體內的酸鹼平衡才會被打亂,出現代謝性或呼吸性酸中毒。孫偉教授說,在醫學上,如果體液pH值低於7.35,就屬於“酸中毒”,而這是嚴重的疾病,必須治療。“酸中毒”主要有一過性和長期性兩種,一過性酸中毒可以迅速恢復,比如暫時性呼吸道梗阻,機體產生無氧代謝,導致血液偏酸﹔長期性酸中毒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腎小管酸中毒,多由藥物、風濕免疫疾病、干燥綜合征等疾病引起,二是腎功能受損,導致體內的酸性物質排不出去。如果血液偏酸,要立刻就醫,光通過飲食、休息自我調節是不可能緩解的。



  人體出現酸鹼不平衡的狀態,通常是患病所致,例如在快速減肥或罹患糖尿病時,人體內產生的酸性物質明顯增多,甚至出現酸中毒。



  正常人根本就不可能成為酸性體質人,因為不管是在醫學臨床還是在研究中,隻要一個人的身體偏酸,也就是我們醫學上所說的處於酸中毒狀態,不出幾天就必定會死亡。



  小便的酸鹼度與血液的酸鹼度不是一回事



  之所以酸性體質在這些年被頻繁提起,這可能跟臨床上酸中毒疾病較常見有關。孫偉教授說,人體酸鹼平衡紊亂有四種:代謝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謝性鹼中毒和呼吸性鹼中毒,其中前兩者較多見。就酸中毒的治療來說,首先要從“治本”著手——由尿毒症引起的,需要透析﹔由糖尿病引起的,要用胰島素。根本不能靠吃“鹼性食物”來解決。



  而且,雖然食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酸性物質和鹼性物質,但人類在長期適應膳食的條件下,體內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緩沖系統和調節系統,以保障內環境(主要是血液)的酸鹼平衡。健康人血液的pH值恆定保持在7.35-7.45的范圍,一般不會受攝入食物的影響而改變,除非消化道、腎臟、肺等器官發生疾病,造成人體代謝失常。



  網上還有“通過測尿液的pH值來判斷體內酸鹼度”的說法。孫偉教授說,人的尿液本身就偏酸,而尿液的酸鹼度並不能准確地反映體內的酸鹼度。尿液酸鹼度是與飲食相關,吃肉蛋奶時,尿液會偏酸一些﹔多吃蔬菜水果,尿液會相對偏鹼一些。尿液的酸鹼度是腎臟“調節”的結果,它的pH值不能代表血液的pH值。並且,血液酸鹼度不是自己在家能做的。醫學上要求抽動脈血,還要完全隔絕空氣,家裡顯然沒這個條件。



  人體酸鹼度與健康有何關系——腫瘤患者是酸性體質乃因果倒置



  “酸性體質導致腫瘤”是“酸鹼性體質論”中很吸引眼球的一點,60多歲的陳女士就非常信奉。



  為了防止得上腫瘤,有一天,陳女士專門讓女兒到網上查找酸性比較強的食物有哪些。在女兒查到的食物清單中,她驚奇地發現,我們常吃的雞、鴨、魚、肉、蛋、米、面、油、糖、酒等都屬於酸性食物。這下子陳女士可就犯了難,不吃雞、鴨、魚、肉、蛋她倒是能做到,但米、面、油這些都是日常飲食中最基本的食物,不吃這些,還能吃啥呢?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腫瘤科主任李蘇宜說,這樣的擔憂沒必要。腫瘤有很多種,每種腫瘤的誘發因素都不同,目前公認的致癌因素不少,“但到目前為止,醫學上並沒有人體酸鹼性和腫瘤誘因有關的這個說法。而腫瘤是各種綜合因素所致的,這是全世界公認的,不是一個酸性食物或者鹼性食物就能誘發的。”



  “酸鹼性體質論”中有種說法,癌症患者100%是酸性體質。對於這個問題,有的專家認為,不是酸性體質導致了癌症,而是癌症病人在治療中服用了某種藥物導致了酸中毒,是代謝出了問題。



  長壽是吃鹼性食物吃出來的?



  老許也對“人體酸鹼平衡”理論中的一些說法想不明白,如果按照酸鹼體質的說法,常吃鹼性食物長壽,但在盛產壽星的新疆,那裡老人的飲食以肉和?為主,蔬菜攝入不多,還喜歡喝白酒,肉和酒都算酸性的,這似乎跟長壽和健康的規律相悖啊。



  “其實,長期從事體力勞動、有規律的生活是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新疆的百歲老人大多生活在農村,那裡空氣質量較好,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也很小,壓力較輕。最關鍵的是老人都會自我調節,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相關專家分析,他們的長壽好像和常吃鹼性食物的理論沾不上邊。



  控制酸鹼度就能決定生男生女?



  如今,關於酸鹼性體質的話題,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健康的范疇,而且延伸到了生育的領域。結婚兩年的吳女士,正准備要孩子。朋友告訴她,網上有種說法,多吃鹼性的食物容易生兒子,多吃酸性的食物容易生女兒。難道通過飲食可以輕鬆實現生男生女的願望?



  就此事記者採訪了南京地區的幾位婦產科專家、生殖領域的專家,幾位專家認為,在鹼性環境中含Y染色體的精子比較活躍,易優先受精而生男,在酸性環境下含X染色體的精子易優先受精而生女,從理論上來講,這個說法的確有一定的道理,但想通過飲食來改變人體酸鹼度以影響胎兒性別,卻並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有人僅憑味道來確定食物是酸性還是鹼性,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認識。比如醋和蘋果雖酸,卻是鹼性食物。正確的說法是,凡經消化吸收代謝后以產生鉀、鈉、鈣、鎂等陽離子為主的屬於鹼性食物,而產生磷、氯、硫等陰離子為主的食物屬於酸性食物。有些味道頗酸的水果,如檸檬、柑橘、楊桃等,進入人體后經代謝會變成水和二氧化碳,后者經肺呼出體外,剩下的陽離子便佔據優勢,故仍屬鹼性食物。而吃起來並無酸味的肉、魚、蛋、米和面,經人體代謝后產生的陰離子較多,卻屬於酸性食物。



  關鍵問題是,我們所吃的食物並不會輕易改變人體的酸鹼度。在正常情況下,人們體內的酸鹼度是相當恆定的,因為體內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緩沖物質,像碳酸鹽、磷酸鹽和蛋白質等,它們可以防止體內酸鹼度發生急劇變化,使身體不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同時機體還能通過肺、腎等臟器進行調節,以保持人體生理需要的pH值。因為這些緩沖機制,不管攝入什麼食物,都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影響。要知道,任何食物要經過的第一關就是胃,然后才是腸。在這樣的緩沖機制下,任何食物在胃裡都呈酸性,到了腸裡就都變成鹼性的了。



  因此,試圖通過飲食來改變體內的酸鹼度是不可能的,利用調節飲食的酸鹼度來人為決定生男生女的想法更是不切實際的。



  食品引起酸性體質的研究報告根本不存在



  “酸鹼性體質”一說給許多人造成了困惑,在營養學家看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江蘇省營養學會副理事長袁寶君教授介紹,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並沒有這樣的說法。近年來,有關食物酸鹼性質的宣傳文章很多,但諸如“選擇食物要注意酸鹼平衡”、“酸性食物對健康有害”的宣傳,卻在誤導居民健康飲食。有關專家在檢索了全球近50年來1000多篇有關機體酸鹼平衡的論文,也沒有發現因為食品酸鹼性引起酸性體質的研究報告。



  據介紹,早在上世紀40年代,有研究食品化學的學者將食物燃燒后剩下的殘渣溶於水,再測酸鹼度,以此分析食物中的礦物質成分。在食物的化學研究中,食物可以分為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或稱為成酸食物和成鹼食物)。分類根據是按照食物燃燒后所得灰分的化學性質,灰分中含有磷、硫、氯元素較多的溶於水后生成酸性溶液,而鉀、鈉、鈣、鎂含量較多的灰分則生成鹼性溶液。這種研究主要用於評價食物的化學性質,特別是在食物礦物元素含量的測定中使用很多。



  但食品化學研究與食物進入人體后復雜的代謝有著天壤之別。食物分為酸鹼性是食物化學的研究范疇,跟食物進入體內以后的代謝變化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食物進入人體后,經過消化吸收和各種復雜的代謝反應,形成數以千計的產物。這些產物有酸性、鹼性,還有很多呈中性。血液的酸鹼度是各種代謝產物綜合平衡的結果,不是僅僅由食物燃燒后剩余的幾種礦物元素就可以決定的。



  蔬菜水果有益健康並非因為屬於鹼性食物



  中國營養學會特別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作出了澄清:“‘食物酸鹼平衡論’稱,谷類、肉類、魚和蛋攝入過多可以導致酸性體質,引起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蔬菜、水果屬於鹼性食物,能夠糾正酸性體質,防治慢性疾病。事實上,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預防上述慢性疾病,是因為它們產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等,而不是鹼性的作用。”



  “現在所謂的酸性鹼性食物說,是脫離了人體自身調節功能來說事的,缺少了基本的現代醫學知識,同時也是缺少科學証據。正常人體具有很強的電解質調節功能,包括人體的呼吸、腎臟等系統,可以把身體恆定在一定范圍,而不是靠鹼性食物來中和的。”袁寶君如是說。



  人體酸鹼濃度是一個動態平衡



  南京市中醫院的謝英彪教授說,人體酸鹼度的正常調節是通過血液自身、呼吸及腎臟的調節來維持體內酸鹼平衡的。在人體內,酸和鹼是永遠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就會不斷地攝入和產生酸性及鹼性的物質。正常情況下,酸鹼物質在體內的濃度是不斷變化的,但是人體會對其進行及時的自我調節。人體胃酸的濃度很高,但是血液中的酸鹼度仍維持在正常范圍,便証實多數正常人具備自身調節水平。



  “所以,不必過於關注食物的酸鹼度,即使某天或某頓吃的酸性或鹼性食物多了一些,也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不會對健康有多大妨礙。”謝英彪教授說,現在有些廠家為了宣傳、推廣鹼性水等保健品,極力宣揚酸性食物有害論,這是不正確的。



  袁寶君教授也認為,《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強調“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建議“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制品”,還提出“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都是根據近年營養學的研究成果,為改善中國居民營養狀況而提出的膳食措施。而按照“食物酸鹼平衡論”,將魚、禽、蛋和瘦肉等食物都歸類為“酸性食物”,將使人們在選擇食物時處於無所適從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