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3/27

你不能不瞭解的魚油Omega-3!

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 楊曉萍


魚油中的n-3脂肪酸能降低心血管疾病


一般說到魚油,指的是其中富含的Omega-3(Ω-3)脂肪酸,或稱n-3脂肪酸。

人體全身每個細胞膜都含有Omega-3脂肪酸,比例因人、因飲食而不同。近年來發現n-3脂肪酸在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上可能有重要的地位,可以降低心臟病患發病(猝死、心肌梗塞、腦中風),緩和冠心病(冠狀動脈硬化)患者動脈硬化的發展。許多患者誤以為魚油的目的是降低總膽固醇,其實目前這還不在它的功效之中。

魚油所含的n-3脂肪酸,是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需脂肪酸,也是許多荷爾蒙的先質,參與了許多人體內的新陳代謝。

脂肪酸從細胞膜釋放出後,會變成「局部荷爾蒙」碳廿酸(eicosanoids)--

如由n-3脂肪酸衍生的好的碳廿酸(TXA3、PGE3、LTB5)負責抗發炎、保護細胞、使血管通暢;
而其他n-6脂肪酸衍生的壞的碳廿酸(TXA2、PGE2、LTB4),則反而刺激發炎、破壞細胞、引起血管阻塞。

蒸魚或魚湯含優質n-3脂肪酸

然而並不是只有中年以後的人才應該多攝取魚肉,事實上研究也顯示,n-3脂肪酸還與女性的許多疾病習習相關,不容忽視。不幸的是,現代飲食普遍n-3脂肪酸攝取不足,如果我們飲食上多作調整,或許不知不覺間病痛也可自然離身呦!許多人的便當中確實也注意到要吃魚肉,但如果是煎魚、炸魚,餐廳常用的回鍋油往往含有許多會堆積在血管、形成硬化的「過氧化脂肪酸」,炸越多次、與高溫光線接觸越久的油,含有害物質越多,所以食用油炸食物本身的壞處,恐怕不是吃魚肉補救得回來的!大塊的蒸魚或魚湯、來源衛生的生魚片,是比較健康的吃法。



含n-3脂肪酸的食材



在提到n-3脂肪酸的好處之前,先說明一下,生活中常見的n-3脂肪酸包括
碳鏈長度為18的alpha-亞麻仁酸(α-linolenic acid,簡稱ALA),在亞麻仁籽(flax seed)、南瓜籽、核桃仁、油菜(Canola,加拿大研發的品種)、大豆油以及深綠色蔬菜中。

至於魚油所含的n-3脂肪酸,則是包括:

(1)碳鏈長度20、有5個不飽和雙鍵的脂肪酸EPA
(2)碳鏈長度22、有6個不飽和雙鍵的的DHA



雖然人體可將ALA作用後產生EPA和DHA,但效率並不明顯,所以人體要得到n-3脂肪酸,還是直接由食物獲得比較有效!所有的魚都含有DHA與EPA,但其含量受到環境、魚種影響很大。例如,人工飼養的魚中,養殖鯰魚含量低於野生魚,但養殖鮭魚與鱒魚似乎與野生魚差不多。


避免食用受污染魚類

由於魚類也可能有污染問題,包括致癌、致畸的多氯聯苯(PCB)、戴奧辛、重金屬汞(水銀)、砷、鎘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建議懷孕婦女、小孩及體弱多病者,應避免食用可能含有較多汞的魚類,包括:鯊魚、金槍魚、劍旗魚、鰆(King Mackerel)、鯖魚、鮪魚片及馬頭魚(Tilefish)等。體型較小的下層食物鏈魚種,如鱈魚、鯉魚等,則相對安全。一般吃魚也不要吃皮下油脂,可以避開多氯聯苯;重金屬則依序多積存在魚的肝、腎、肉、腦,因此較難避免。

此外,鮭魚飼養期長達4年,較易累積戴奧辛,2004《科學》Science期刊檢驗全球市售鮭魚,發現養殖所含戴奧辛、多氯聯苯是野生的10倍,蘇格蘭、挪威、冰島污染最嚴重,其次是北美、智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檢驗的是連皮生鮭魚,如剝皮再燒煮,就能去除魚脂肪所含的大半多氯聯苯和戴奧辛,不構成健康顧慮。


補充魚油膠囊要適量

目前有部分魚油膠囊產品已經能做到去除有害物質,如此當然能達到更安全的考量。美國心臟協會對魚油的建議攝取量與方式如下表,但切記「過猶不及」,過量補充魚油,會影響免疫系統對抗外來病菌的能力,以及影響凝血功能,因此衛生署建議不超過飲食油脂的1/3。每日1~3克(1000~3000毫克)是成人安全且有效的範圍,通常則建議1~2克為佳,妳可以參考自己的體型與病情,與醫師或營養師商討用量。



表:美國心臟協會的n-3脂肪酸建議攝取量以及方式

族群 n-3脂肪酸建議攝取方式

沒有冠心病的人 每週吃兩次(約170克,撲克牌大小)以上富含油脂的各種魚類;多吃含ALA的植物與植物油。

有冠心病的人 每天約1克的EPA+DHA,最好來自富含油脂的魚類;是否需另補充魚油製品(膠囊)請先與醫師商量。

需降三酸甘油酯的人 在醫師指示下服用魚油補充品,每天約2~4克的EPA+DHA

魚油好處多多!



◎魚油的營養價值

以下針對不同婦女疾病簡介,許多目前仍屬研究階段,但由於好處很多,不妨慎重考慮飲食肉類中以去皮魚肉代替紅肉。其重要的好處包括:

* 改善免疫系統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常見於女性的風濕性關節炎。可能是因LTB5的產量增多,取代了更易引發炎症性的LTB4,也使單核白血球中介白質-1含量減少,均有利於消炎。

* 改善腦神經的傳導:因為負責神經傳導的髓鞘細胞膜組成改變。

* 有助於嬰幼兒視力發展。

* 有助於糖尿病患視力的保養:可能是因為改善小血管血流的緣故。

* 降低肝臟含脂肪量:會降低許多肝臟脂肪生成酵素。

改善胰島素抗性等



◎多吃魚油豐富的魚肉可改善婦女疾病、對抗憂鬱及抗癌

*經痛

月經快來時,n-6脂肪酸自細胞膜磷脂質的部位釋放出來,合成TXA2、PGE2、LTB4,造成子宮痙攣,肌肉血管收縮造成缺血而疼痛,並產生全身不適如噁心、嘔吐、頭痛。如體內有許多EPA,會在細胞膜上與n-6花生四烯酸競爭,會減少因n-6脂肪酸導致的症狀。

研究發現經痛婦女血與尿中的PGE2含量高,飲食中缺乏omega-3脂肪酸以及維生素B12。因此補充含EPA飲食外,每天補充7.5μg(mcg,微克),也可能加強EPA改善經痛的效果。在瑞典,服用前列腺素抑制劑止經痛者,如果併用魚油,不但止痛藥需求量下降,也較少出現藥物引起的胃部不適。

由於經前症候群的機轉和經痛相似,故也可用類似方式處理。



*不孕

低量(100毫克)阿斯匹靈可以抗血小板凝集,抑制內膜細胞生成血栓素,對於部份不孕患者可增加子宮血流,增加受孕率、胚胎著床率。魚油對血栓素抑制作用相似,或許一樣能改善子宮內膜厚度與血流,但尚待研究證實。

至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因高碳水化合物誘發胰島素抗性惡化,以及男性荷爾蒙上升、排卵稀少,目前是以降血糖藥物及排卵藥併用治療不孕,並以降男性荷爾蒙藥物與避孕藥治療多毛症、青春痘與亂經。對於不想吃藥、不急於懷孕的女性,魚油或許能藉由改善胰島素抗性的特性,改善排卵與其他血糖不穩定的症狀。



*懷孕

懷孕期間母親補充較多n-3脂肪酸,未來新生兒的視力發育和4歲時的認知能力顯著較佳;懷孕初期三個月,胎兒須大量DHA來幫助腦部發育;懷孕30週後補充魚油給予一般孕婦,可以減少早產發生率。反之,不吃魚的孕婦早產率遠高於每週吃一次魚的孕婦(7.1﹪vs1.9﹪)。

此外,懷孕時的妊娠糖尿病與胰島素抗性惡化有關,多囊性卵巢症狀群、肥胖、糖尿病家族史患者都比較容易發病,可以使用魚油改善胰島素抗性,或可降低發病率。如果孕婦已經有糖尿病或葡萄糖耐受度不佳,降低血糖可相對減少妊娠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而孕婦有糖尿病時,胎兒胎盤與臍帶血管分泌較多TXA2,造成胎盤損傷,魚油可能可以改善此現象。

發育過小的胎兒,臍帶靜脈之prostacyclin/thromboxane(PC/TXA)比例會下降,胎兒生長不良時,魚油可能可以改善胎盤血流,改善胎兒體重。子癇前症患者其前列環素(prostacyclin,PC)下降,而TXA2並未上升。目前已知使用阿斯匹靈(能抑制TXA2)並無明顯助益,但能升高前列環素的魚油,學理上或許可以改善,效果需進一步實驗證實。

自懷孕後期補充omega-3脂肪酸,可以增加幫助胎兒腦神經發育,持續補充,則產後初期母乳中的DHA較高,哺乳時可幫助新生兒眼、腦、神經發育;此外,大量魚油可能也對母親產後憂鬱症或情緒不穩,有預防或治療的效果!



*停經

停經後女性容易骨質疏鬆,
1--缺乏女性荷爾蒙把鈣帶路到骨頭
2--是負重運動(如走路,而不是游泳)量不足
3--鈣質攝取普遍不足。

以國人飲食習慣來看,每人都需額外補充500毫克上下的鈣片,才足夠達到停經女性1200~1500毫克的需求。
除此之外,飲食中n-3脂肪酸高於n-6脂肪酸的人,由於會刺激骨頭分解的PGE2與LTB4生成較少,比較不容易產生骨質疏鬆;但如果是吃含高量維生素A的鱈魚肝油,反而會增加骨質疏鬆的機會。

此外,停經會使胰島素分泌增加,以及前列腺素分泌增加,導致停經不適

月見草至今無法證明有效,但日本人發生潮熱機會低,目前不清楚是否與其攝取魚類比例高有關。

對於中老年三酸甘油脂之上升,

魚油一般認為可有效降低三酸甘油酯,而減少心臟病的機會,更可升高好的高密度膽固醇(HDL)。研究認為,雖部份實驗發現魚油會升高不好的低密度膽固醇(LDL),但它也把LDL顆粒轉變成比較大而疏鬆,比較不會引發動脈硬化的LDL顆粒。

然而以上的研究目前都缺乏嚴格而標準的人體前瞻性雙盲試驗,無法完全確定有效劑量、安全劑量與對LDL的影響,建議大家仍是以食物攝取為主。比較合適的對象,應是輕微三酸甘油酯昇高的人,當作輔助補充、配合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不吃油炸。如果已經嚴重升高,當醫生建議需服藥物時,萬勿自行以魚油代替藥品,否則在沒有良好監控的情況下,恐怕會來不及保護自己的血管!



*憂鬱症

對於憂鬱症的好處如產後憂鬱症已經比較確定療效,不過對躁鬱症的效果還待評估。



*降低癌症機率


由於n-6脂肪酸會增加癌症,動物實驗發現n-3脂肪酸會延緩癌症(如乳癌、直腸癌)的進行。流行病學發現吃魚越多的地區,乳癌發生率越低。

2010/1/17

原廠藥學名藥 選哪種藥好?

******************************************************************************

「醫師,可以開好一點的藥給我嗎?」吃藥民眾都想知道用哪種藥,可以好得快?原廠藥、學名藥孰優孰劣,是民眾心中的大疑惑。就連專業的藥師都有不同見解,再加入了健保價格因素後,問題更形複雜。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部主任陳昭姿表示,當原廠藥過了專利保護期後,其他藥廠就可仿製同成分的學名藥,而衛生署即以BA(生體可用率)及BE(生體相等性)為審核標準,只要通過審核,就即發上市許可執照。

她強調,BA是以學名藥的數據換算而得,比較沒問題。BE則是和原廠藥的血中濃度等數據相比,比的是有用的藥效,但這些學名藥摻加的賦形劑等成分,則是各家商業機密,難以從數據中看出優劣。

藥改會理事長余萬能說,除了BA/BE之外,還有藥物動力學也有差異,賦型劑和製程步驟,都會影響藥物在人體中發揮作用的時間。



本土製藥品質穩定 也有人只愛原廠藥



不可否認,許多人都認為學名藥不如原廠藥。但曾任衛生署藥政處副處長的余萬能替國內藥廠平反。他說,他相信,國內本土大藥廠製作的藥品品質穩定,與原廠藥幾乎不分軒輊。但也確有管理不當的小藥廠,這些良莠不齊的藥廠,拖累了本土藥廠的好名聲。



國人所用的藥品,每十個有七個半是學名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認為,醫療院所採購年度用藥時,往往鎖定價格較低的學名藥,是健保制度下的必然結果,在什麼都要「吃到飽」的健保制度下,能省則省已成風氣,因此在面對同成分的藥物時,採購的當然是低價的學名藥。



洪建德自己偏愛原廠藥,他說,在為糖尿病患開列降血糖藥時,堅持選用原廠藥。他說,糖尿病是致命性很高的疾病,血糖是否控制穩定至關重要,因此他要求年輕患者一定要把糖化血色素控制在5.8以下。然而,這個數值已趨近於低血糖,一個不小心即可能危及生命,此時用藥的穩定性就相當重要,而這也是他堅持採用原廠藥的原因。

2010/1/16

逾六成輕熟女錯過抗老時機 醫師:25歲後肌膚加速老化


**********************************************

知名保養品牌聖克萊爾日前公布一項調查,高達六成的輕熟女錯過關鍵的抗老時機,直到驚覺細紋、暗沉、鬆弛已發生時,才開始亡羊補牢,非常可惜。醫師提醒,25歲開始就是進行抗老保養的關鍵時刻,肌膚的老化急速下滑,逐漸失去彈性與韌性,因此不要自恃年輕而讓肌膚「自由發展」,最好能做到均衡保養,才不會老得快。





聖克萊爾品牌經理游立羽指出,普遍女性保養都只做到了保濕與美白,其實是不夠的,25歲後肌膚維持青春的能力大為降低,光是建立肌膚屏障的重要成分-角鯊烯一年就會減少1%,肌膚內其他必要成份也日漸縮減,因此更需要均衡保養,除了保濕與淨白,最好還能補充各種抗氧、修復、緊緻、撫紋成分,給肌膚最完整的呵護。


游立羽特別推薦聖克萊爾新推出的Y18全效修護霜,只要一瓶就能全面補充抗氧、修復、緊緻、撫紋、保濕與淨白成分,能延緩肌膚老化,並以7+1的升級概念,加倍添加了修護七大歲月痕跡的成份含量、獨家淨白配方、有效抗氧成分、各種維生素礦物群與全新修護成分-角鯊烯呵護肌膚屏障等,且質地清爽好吸收,更適合東方膚質,不像許多歐美系的保養品,過於油膩,不用擔心使用後會長痘痘。





這款產品甫一推出,就受到國內美妝業界的關注,榮獲Fashion Guide”優選”評鑑、牛爾的愛美網史上最高評分,今年1月10日自由時報的7款精華霜實測報告中,經試用者21天使用與專業儀器檢測,Y18全效修護霜勇奪”冠軍”。










聖克萊爾為促進女性積極保養肌膚,特別推出了好康抽獎活動,只要上活動官方網頁(http://s2.misa.com.tw/wellcare2009)填寫自己的護膚經驗,就有機會得到一年份的高檔保養品,免費諮詢專線0800-666-639。即日起至1月27日,也推出4.6折的限時優惠組合,至聖克萊爾官網、或全省屈臣氏購買「超全效修護天后組」原價1260元,特惠價580元,現省680元,組合內含FG優選-Y18全效修護霜(定價680元)與FG特優-全效賦活眼膜5對(定價580元) 。

檢查視網膜 提早20年發現失智症

〔編譯張沛元、記者魏怡嘉/綜合報導〕英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顯示,未來中年人可能只需要做簡單的眼部檢查,最快就能在病症出現的二十年之前,提早發現未來是否會罹患阿滋海默症與其他疾病。這項簡單又廉價的技術,最快可望在三、五年內成為例行眼部檢查之一。此一研究結果已刊載於「細胞死亡與疾病」期刊。






視網膜細胞為腦部的延伸





這項眼部檢查之所以能提早發現未來是否會罹病,在於視網膜其實是腦部的延伸,而視網膜的垂死細胞與腦部細胞死亡有直接關聯,因此在利用螢光染劑讓視網膜垂死細胞呈現後,就能了解腦部細胞是否出現初期死亡跡象。視網膜細胞通常在阿滋海默症症狀變得明顯的十到二十年前開始死亡。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與阿滋海默症有關的視網膜細胞死亡的獨特模式。截至目前為止診斷正確率達百分之百。





該技術已進行老鼠實驗,人體實驗尚在籌畫,首批病患實驗預定今年稍後展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團隊對於將該技術運用於人類身上深表樂觀。





該研究主撰稿人、倫敦大學學院眼科研究中心研究員柯瑞迪洛說,很少人知道,視網膜雖然很薄,但卻是腦部的延伸;未來只要到市區找驗光師檢查視力就能了解腦部情況,是絕對可能的發生的事,「我希望(民眾)五年內就能上商業區(找驗光師)篩檢阿滋海默症。」





此外,這項技術還有助於研發阿滋海默症治療法,即時得知腦部對新療法的反應。科學家目前在研究阿滋海默症患者腦部活動時,主要仰賴昂貴的核磁共振(MRI)掃描與死後解剖。柯瑞迪洛說,目前針對神經退化疾病之治療的研究所面臨的最大障礙,在於缺乏一種可以直接評估大腦對新療法有何反應的技術──但這項檢查眼部技術可望克服此一困難。





神經科醫師:理論上可行





台北榮總周邊神經科主任蔡清標表示,眼睛大腦在胚胎時期是由大腦突出的構造物,因此視神經被視為腦的一部分,而視神經的末梢就是視網膜細胞,利用螢光標記看視網膜細胞的受損及死亡的速度,來判斷大腦的細胞退化、死亡速度,就像是利用一扇窗戶看到整個屋子的內部。





蔡清標指出,利用視網膜細胞來判斷大腦的細胞退化,理論上是可行的,但目前為動物實驗,距離到人體還有一段很長的路。





阿滋海默症是腦細胞進行性的退化疾病,目前無藥可醫。

2010/1/11

病都能防?養生保健最怕有偏執觀

到醫學中心看心臟病的患者常愛向醫生探聽「吃什麼可以軟化血管?」振興醫院心臟中心主任魏崢對此表示,目前連可以「軟化」血管的藥物都沒有,更遑論食物;人體血管硬化成因9成與遺傳基因有關。






魏崢昨日在洪鈞培文教基金會公益講座中表示,養生就怕「什麼病都能預防」這類偏執的觀念,拼命運動、切實忌口,「自我感覺良好」的人照樣血管硬化的大有人在,因為血管硬化9成是遺傳基因作祟,這類患者若太過自信,而完全不做檢查;一旦疾病嚴重發作,再緊急治療,就算能活下來,也去掉半條命。





魏崢強調,不少民眾誤認為藥物、食物有助軟化血管,自認「按時服藥,吃得養生,經常運動」就能保證平安無事,這是嚴重的迷思!藥物可以輔助血管擴張、延長凝血時間,輔助減少阻塞風險,但絕無法逆轉、阻止硬化,醫生能做的是讓民眾早一點了解身體狀況,及早提供治療選擇,但民眾得有健康檢查的自覺才行。





儘管魏崢提醒家族遺傳史主要影響,但他亦不鼓勵民眾「大吃特吃,不運動」等毫不節制的生活方式,他進一步建議,即使是健康的民眾也得留意爬坡、爬樓梯時是否胸悶,中年後要開始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若發現異常、病患自覺不舒服或醫師認為有需要就要繼續進行更精密的檢查,以釐清病因。他說,三酸甘油脂、膽固醇、血糖,血壓等指數也需細心留意,但不能因為指數正常,或稍偏高,看似不嚴重,就當作日後不會罹患心臟病的保證。

2010/1/10

心電圖正常未必沒有心臟病

文╱林雨亭主任(健檢科)

素有隱形殺手之稱的「冠狀動脈心臟病」,已成為現代人常見的疾病之一,其診斷方法包括病史、理學檢查、靜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心肌造影、電腦斷層攝影,以及冠狀動脈攝影(心導管)檢查等。其中,心電圖檢查是非常主要的一環。



心臟活動時所產生的電位,可以從人體體表偵測到,而這些電位變化的紀錄以波形表現就是心電圖。然而只有心絞痛發作時,心電圖才會出現異常,而在安靜休息或沒有症狀發作時,則多半看不到心電圖異常,因此必須借助運動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加以偵測。本院是以履帶式跑步機法偵測,請病人在以不同速度轉動的履帶機上步行,跑步機的坡度和履帶的轉速會分階段逐漸增加,此時心肌工作量增加,需氧量也隨之增加,如有心肌缺氧則心電圖即顯現異常。

振興醫院健檢中心去年共執行心臟專科健檢人數1184人,其中運動心電圖顯示異常(缺氧反應)者共235人佔19.8%。

這235人中靜態心電圖正常且完全無任何症狀者共62人
這62位運動心電圖異常但沒有症狀的人之後有10人接受心導管檢查,
2人因血管堵塞嚴重而接受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有1人放支架),
3人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有1人需要換心(心肌病變)。
4人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中度到重度瓣膜疾病,其中3人已接受瓣膜置換術。

這是本院健檢特色,能提早發現心臟病變,早日治療。

總之,沒有症狀,休息狀態下心電圖正常並不表示沒有心臟病。定期做心臟專科健檢可以早期發現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病變及心臟瓣膜疾病,經過適當的治療,就可以避免猝死的悲劇發生!(感謝心臟內科殷偉賢主任指導)

2002年心臟專科健檢結果正常與異常比率統計表

檢查項目       正常人數比率  ***異常人數比率             ***未確定診斷

靜態心電圖 714人*** 60.3% ***470人*** 39.7%    

運動心電圖 804人 ***68.0%*** 235人 ***19.8%            *145人 12.2%

心臟超音波 608人 ***51.4% ***576人 ***48.6%  
-----------------------------------------------------------  

總人數1,184人

*因行動不便或體力不足而無法達到診斷標準

2010/1/7

改善酸體質 飲食不是越鹼越好

2009/02/14

【聯合報/張靜芬/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多采多姿的世界裡,酸甜苦辣不僅是味覺感受,還經常被用來形容人生的經歷。有些事情一開始的時候很難,我們形容說是「吃到苦頭」,但努力有成之後,享受成果時就是「苦盡甘來」。就像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食物也不能用嚐的來分辨其酸鹼性。

酸梅很酸,它卻是鹼性食品而鹽巴很鹹,卻是中性食品

酸鹼經由測量而來,溶液中氫離子(H+)濃度代表酸性,濃度愈高就愈酸,測量刻度為pH值0至14,數字愈小表示酸度愈強,pH值0至7代表酸性的範圍,pH值7至14是鹼性範圍,而pH值為7,就是中性。

身體酸鹼以血液pH值為代表,正常人血液略呈弱鹼性範圍介於pH7.35至7.45之間,維持恆定很重要。若血液酸鹼度有輕微變化,pH值低於7.35,雖然仍在弱鹼的刻度上,卻是酸血症,pH高於7.45,則為鹼血症,這都是嚴重代謝失衡的症狀。

但不用擔心,一般人並不輕易發生酸血症或鹼血症的狀況。坊間相信飲食酸鹼度可以輕易改變血液酸鹼度,多吃酸性食品,就會讓血液偏酸,甚至認為偏酸的體質是慢性疾病和癌症的根源。其實,身體內有個很強而完整的機制,保持血液酸鹼值在恆定的安全範圍,食物的酸鹼值對身體的影響非常的小。

身體有三組自動自發調控酸鹼平衡的機制:「緩衝劑」、健康的肺、健康的腎臟。
首先是血液中的緩衝劑「碳酸氫根(HCO3)」和「重碳酸氫鹽(HCO3一)」,它們可以緩衝酸性、鹼性食物所帶來的衝擊。

當我們吃了所謂「酸性食物」,例如動物性食物的肉、魚、蛋,植物性食品的白米及麵粉製品,或含磷、硫、氯等元素的食物,經消化代謝反應後,產生較多負離子,血液中的氫離子會增加。

這時緩衝劑「碳酸氫根」會與氫離子結合,適時將pH值上升,此化學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CO2),最後再由呼吸排出,血液中的緩衝劑和肺成功的將血液調節回到恆定的酸鹼度。

相反的,當血液中鹼性過高,pH值上升的壓力也會使緩衝劑「重碳酸氫鹽」釋出氫離子調節,使pH值降到正常範圍,達成緩衝效果,而氫離子最後再與體液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不影響酸鹼。


在這當中,肺臟藉由增加的呼吸次數,快速排除二氧化碳
腎臟也協助緩衝機制,將血液中過量氫離子、水和其他的緩衝成分經由排尿移除。若是因患有肺部疾病使得二氧化碳無法即時排除,就可能發生酸中毒,此謂「呼吸性酸中毒」。腎功能不全的人,也有可能發生酸中毒,即「代謝性酸中毒」。

因此,對健康的人而言,飲食的酸鹼性可能影響尿液酸鹼值,但並不太影響血液酸鹼值。肉吃得多的人,他的尿液可能偏酸性;而吃素的人,尿液就偏鹼性,這都代表著身體對酸鹼的調節機制是健全的。

一般而言,植物性食品、豆類、蔬果類等,雖被稱為鹼性食物,但其有益於健康的因素並不在於能「改變酸性的體質」,而是能提供動物性食品所沒的膳食纖維、植物固醇,以及多種抗氧化劑等營養素。

所以,稱酸性食物為「壞」的食物,鹼性食物為「好」的食物,以為鹼性食物可以改變癌症或或慢性病的體質,這樣的說法並不恰當。飲食不是「越鹼越好」,而是「均衡」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