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所有退化性疾病的病因了。」這個戲劇性的重大突破,是我從一份印刷精美的出版品看來的。它叫做《韋克舍期刊》,是我在信箱發現的。猛一看,它很像科學期刊,但其實它是宣傳刊物,宣導許多看起來棒極了的食品補充劑。看完之後,很少人能忍住不吃所謂的「pH緩衝劑」。因為這份刊物告訴我們:「多活個十來年是輕而易舉的事,只要依照藥罐上的標籤指示,按時吃藥就行了。」
我必須承認,當我隨手翻閱這本雜誌,看到裡面不斷提到pH值時,心情不禁有些激動。身為化學家,有些東西我希望能一吐為快。科學家常用所謂的pH值,度量水溶液的酸鹼度,不管這個水溶液是血液、酒或自來水。但是我從來不知道pH值異常會害死我們。而這正是《韋克舍期刊》強調的。它有一篇文章的標題就是:〈pH因子:無聲殺手〉。長壽的祕訣很簡單:「只要每天吃一顆pH值緩衝膠囊。如此一來,你得心臟病、中風、癌病、肥胖、多發式硬化症與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就會降低。」
這怎麼可能!全世界研究退化性疾病的科學家,是不是都尸位素餐,混吃等死,為什麼忽略掉這麼簡單的答案?依《韋克舍期刊》上的文章看起來,事情真是這麼簡單。他們強調血液的酸鹼性對健康的重要。他們說血液的pH值應該落在7.35至7.45之間,如果超出這個範圍,就會遭來災禍。
這些,醫生當然都知道。
他們知道,血酸過高的酸中毒,會造成虛弱、反胃、意識不清甚至死亡。
他們知道若得到了鹼中毒,會有過敏、筋肉痙攣、抽筋的現象。他們也知道,如果發生這些情形,必須做緊急處置。只是這些病症實在太罕見了。
我們的身體是很了不起的機器。它有很多安全系統,使血液的pH值保持不變。我們的血液裡有自動的緩衝機制;也就是說,它有一些成分會自動與過多的酸或鹼反應。食物經過新陳代謝後,會產生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溶在血裡會產生碳酸(H2CO3)。
碳酸可以中和掉過多的鹼。血液裡也有一些碳酸氫根離子(HCO3-),會立刻處理血中過多的酸。
血液的二氧化碳濃度,由身體的呼吸速率來調節。
如果血裡的pH值下降,表示血液變得比較酸了,呼吸就會加快,排出較多的二氧化碳,以降低血中的酸度。如果血中的pH值上升、鹼性增加,呼吸就會受抑制,呼出的二氧化碳會減少,使血液的酸鹼度回歸正常。除此之外,還有一套備用系統:我們的腎臟會以排出酸或保留酸的方式,來調節血液的pH值。
這套呼吸調節系統非常有效,能滿足絕大部分的生理狀況。但有些生理狀況會影響到呼吸系統,例如肺炎、大腦的呼吸中樞受損,或吸食過量嗎啡時,會產生呼吸性酸中毒。
沒控制好的糖尿病、腎功能障礙以及飢餓,也會降低血液的pH值,造成新陳代謝性酸中毒,如果喝了過多的酒精,或攝入過量的防凍劑,經過身體的新陳代謝後,也會產生過量的酸性成分,造成同樣的後果。
至於呼吸性鹼中毒,通常是由於換氣過度,排出太多的二氧化碳造成的。
有些歇斯底里或恐慌症的病人,會因為換氣過度而身體不適。治療方法就是讓病人拿紙袋罩住口鼻呼吸,這樣一來,他們可以把呼出的部分二氧化碳,再吸回去。新陳代謝型的鹼中毒,則可能來自腎臟受損、持續嘔吐導致損失過量的胃酸或吃了過量的制酸劑。
血液酸鹼度的概念,是小說家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在1969年以很優美的方式,介紹給大眾的。在以《侏羅紀公園》的肉食性恐龍來嚇我們之前,他就寫過太空探險故事,故事裡有一種外太空病毒,會引發致命疾病。這種外太空病毒透過某個墜毀在美國小鎮的人造衛星,正式侵入地球。在《世紀天劫》(The Andromeda Strain)這本書裡,小鎮的人幾乎全死光光,只有一個嬰兒與一個醉漢僥倖逃過一劫。克萊頓是受過科學訓練的醫生,他很天才的編了一個看起來似乎有道理的劇情。這種外太空來的病毒只能在人體的血液內繁殖,而且血液的pH值還要剛剛好。
你們猜猜看,病毒喜歡的pH值是多少?不錯,正好是pH 7.4,是正常人血液的值。
那個小嬰孩為什麼會活著?因為他哭個不停,排出了過多的二氧化碳,使血液的酸性降低(pH值變大)。至於那個醉漢沒死的原因正好相反。他酒喝光了,只好去喝小火鍋用的膠狀燃料,這種燃料點火時產生的是非常透明的藍色火焰,由此可知它的主要成分是甲醇(CH3OH,又稱工業酒精)。
喝甲醇產生的效果與喝乙醇(C2H5OH)一樣。乙醇就是酒精,是酒的主要成分,但甲醇的毒性強得多。甲醇經肝臟代謝後,會轉化成蟻酸(CH2O2)。蟻酸會改變血液的pH值,使血變酸以進行大肆破壞。這個醉漢很幸運,喝入的甲醇量剛剛好──正好改變血液的pH值,使病毒無法生存,但卻還不足以致命。這當然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但與我們的現實生活,還扯得上有那麼一點關係。
現我,讓我們回到與現實生活無關的科幻小說上。例如:「所有的退化性疾病都是由不健康的pH值引起的。」這一類的。《韋克舍期刊》上的作者討論到酸中毒,並暗示說它是常見的問題。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日常飲食有問題,裡面含有太多蛋白質,使身體裡留存很多「酸性殘留物」,「這是所有退化性疾病的溫床」。
這種說法只有部分正確。某些食物確實會留下酸性或鹼性的殘留物,但身體可以輕易的應付它們。如果酸性的東西太多,身體會中和或排除它。尿的pH值可能會有變化,但血液的pH值卻不會改變。期刊的最後,還提出荒謬的主張:沉積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是血液pH值太低的結果。刊物裡的有一張圖形顯示,血液的pH值逐漸降低,血管阻塞的程度就持續增加。圖形看起來相當精彩,但完全沒有科學根據。
我相信一定有人吃這種「pH值緩衝劑」膠囊,並把似是而非的偽科學術語整天掛在嘴邊。膠囊裡包了些什麼呢?只是少量的制酸劑而已,這種劑量連胃酸過多產生的灼熱感都應付不了,更別說改變血液的pH值了。這種鬼扯蛋,足以讓成熟的科學家,像外星病毒故事裡的小孩那樣痛哭失聲。當然,《韋克舍期刊》的人會說這樣做有益健康,因為哭泣會使血液偏鹼性,使我們保持健康。但我告訴你們,這根本是天方夜譚,是純粹的科幻故事情節。算了,我們浪費在這些傻玩意上的篇幅已經夠多了,就此打住吧。(摘自本書第五篇 偽科學,傻玩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